评估专题

评估专题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评估专题 > 正文

学校特色项目:扎根赣南大地 服务健康乡村——面向基层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8-11-27    作者:     来源:     点击:

1.“1315” 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
    即一个目标、三个建设、一个机制、五大成效。一个目标,即培养“面向基层、干在基层、服务基层”的基层医生;三个建设,即适应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建设、基层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能力建设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建设;一个机制,即“招生、培养与使用的医教协同联动机制”;五大成效,即构建适应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与医教协同机制的有机融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2.“一个目标”的内涵是什么?
(1)界定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内涵。对照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通用标准,通过对江西省184个乡镇卫生院和4366名医务人员及百姓的实证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应更注重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慢病管理能力和扎根基层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为此,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界定了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的内涵。
(2)明确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赣南老区,结合学校办学定位,遵循基层医学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明确基层订单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适应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需要,掌握医疗、预防、中医、保健、康复和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备初步基层临床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熟悉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诊治,奠定毕业后教育必要基础的应用型基层医学人才。
3.“三个建设”的内涵是什么?
(1)建设适应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一是优化课程设置。严格执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保持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临床医学课程等主干课程不变,将《中医学》《康复医学》《医疗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等课程调整为《基层医疗中医药》《基层医疗康复医学》《基层医疗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二是开设校本课程。增设《基层预防与保健》《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方法》《仁医之道》和《红色卫生》等校本课程。三是调整教学安排。将第八学期的临床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安排调整至基层临床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由基层骨干师资带教。
(2)建设适应教学需要的基层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一是标准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县级医院、疾控中心为主体,乡镇(社区)卫生院为辅助的三级基层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投入建设47个基层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包括10个县级医院、10个疾控中心和27个乡镇(社区)卫生院。二是规范化培训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基地教学师资核心团队,已举办骨干教学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11期,培训173名基地教学师资。三是同质化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保证基层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同质化。
(3)建设“面向基层、干在基层、服务基层”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苏区精神、红医精神、校训精神为引领,将革命精神、医德教育融入思政课;充分挖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开设《仁医之道》等选修课,开展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与职业素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寻访最美乡村医生、基层医疗卫生大调查等社会实践,开展亲友健康管理、社区义诊等志愿服务,举行“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三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开设“赣医人的故事”讲坛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讲座,举办医学人文微电影节,组织参观学校红色卫生史博物馆等校园文化活动。
4.“一个机制”的内涵是什么?
   即构建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用人单位、住培基地等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的“协同招生、协同培养、协同使用”的医教协同联动机制。一是协同招生,即共同做好招生宣传、签订协议,做到招生计划与岗位需求的精确匹配,把好生源质量关;二是协同培养,即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建设教学基地,增强服务基层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把好人才培养关;三是协同使用,即共同开展履约教育,落实岗位编制、职称晋升等各项安置优惠政策,提供学历提升、进修培训等职业发展机会,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发展留人,把好人才使用关。
5.“五大成效”的内涵是什么?
(1)构建适应农村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在国内首次开展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调研,构建了适应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既严格执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又强化中医、康复以及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诊疗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服务农民健康的基层岗位导向;通过开设校本课程,既符合以健康为中心的课程要求,又挖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基层全科医学理念;通过调整教学安排,既增强学生基层临床诊疗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又提升学生基层临床实践能力,适应了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培养要求。
(2)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与医教协同机制的有机融合。在学生入学之前、在校期间和毕业以后三个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做到了职业素养教育全程不断线。同时建立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用人单位、住培基地等相关利益方在招生、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的医教协同机制,形成了学生成长成才完整工作链。创造性地将职业素养教育的三个阶段与医教协同机制的三个环节紧密衔接,实现了职业素养教育与医教协同机制的有机融合。
(3)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全部订单定向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毕业生100%纳入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体评价优秀率达95.7%。2015届本科毕业生临床执业医师实践和笔试通过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和2.05个百分点,2016届分别高出5.35和11.07个百分点。历年本科录取平均分均远高于当年录取控制线。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5级、2016级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学员执业医师通过率为97%,2015级“住培”结业考试通过率为100%。学校在全国、全省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340余人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稳居江西前列,获国家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22项。2013年,在江西省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4)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自实施培养面向基层应用型医学人才以来,基本保证了赣州市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一名大专以上全科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的问题。2010年,学校开始承担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国家计划。鉴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的良好效果,2010年、2014年学校分别开始承担江西省和赣州市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招生与培养计划。2006年以来,学校共培养2406名基层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生覆盖了赣南老区19个县(市)区的320个乡镇卫生院和江西省其它地区79个县(市)区的723个乡镇卫生院,共占全省乡镇卫生院的66.4%。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招生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培养计划(国家、省、市计划)层次最多,为赣南老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由2012年0.39人增加到2017年0.50人和江西省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2个以上全科医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农村医学订单定向生培养模式开创了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的全国先河,清晰地勾勒出学校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同时,学校对农村医学订单定向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对国内同类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为中西部地区同层次高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提供了“赣南经验”。
(5)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改革经验受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教育部、专家赞誉。改革经验多次被国家、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撰的简报、丛书收录。2012年、2015年,教育部网站分别以《扎根基层,创新乡镇(社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知行合一、岗位导向,创新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介绍经验。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评价说:“你们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免费医学生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要将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经验推广。” 改革经验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在2010年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交流会、2015年全国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及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2016年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座谈会上做大会发言,2017年,刘潜校长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上做会议交流。承办全国性会议4次,参与学术会交流25次。牵头成立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人才教育教学联盟、红医联盟和中国医师职业精神医学生联盟。改革经验被广西医科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等16所高校借鉴,取得良好效果。宁夏医科大学等30所国内同类高校来校学习。改革经验得到了央视网、教育部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网站,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教育报》和《江西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